在儿科急诊室,我们时常会遇到因电解质紊乱而陷入危机的患儿。电解质,作为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元素,其平衡一旦被打破,将如何影响儿童健康?
电解质主要包括钾、钠、氯、钙、镁等离子,它们在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、酸碱平衡、心脏节律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,当儿童因腹泻、呕吐、大量出汗或肾脏疾病等原因导致电解质丢失过多,或因摄入不足、吸收障碍时,就会发生电解质紊乱。
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钾血症、高钠血症和低钙血症,低钾可引起肌肉无力、心律失常;高钠则常因脱水引起,可致脑功能受损;低钙则可能引发手足抽搐、惊厥等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,实则可能隐藏着危及生命的隐患。
作为儿科医生,我们需时刻警惕,通过及时检测患儿的电解质水平,结合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,准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,对于轻症患儿,可通过口服补液盐、调整饮食来纠正;而重症患儿则需静脉输注电解质溶液,甚至进入ICU进行紧急救治。
预防胜于治疗,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均衡,避免过度依赖高盐、高糖食品;在孩子出现腹泻、呕吐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,以免因小失大,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
在儿童健康守护的征途中,电解质紊乱虽是“隐形杀手”,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,科学应对,就能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。
发表评论
儿科医生警示:电解质紊乱,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需警惕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