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儿科临床中,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现象是“吊桥效应”,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阿瑟·阿伦提出,指的是当个体在处于高度紧张或兴奋的状态下(如走过吊桥时),随后接触到的无害刺激(如遇见某人)会误判为危险信号,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,如心跳加速、紧张感增加等,在儿童身上,这一效应尤为明显,因为他们的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尚未完全发展。
案例分享:小明,一个8岁的男孩,因扁桃体炎来我院就诊,在等待就诊时,他好奇地跑向医院的户外吊桥,虽然有家长陪同,但当他从吊桥上下来后,显得异常紧张,甚至对即将进行的医疗检查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惧,这便是典型的吊桥效应在起作用——走过吊桥的刺激让他误以为所有新接触的事物都带有危险性。
应对策略:面对此类情况,作为儿科医生,我们需在诊疗前进行适当的情绪安抚和解释工作,帮助孩子区分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,可以通过故事讲述、游戏互动等方式,让孩子明白吊桥上的感觉与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是不同的,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,家长的陪伴和解释也是缓解吊桥效应的关键,他们可以引导孩子正确理解情绪变化的原因。
通过这样的处理,我们不仅治疗了孩子的身体疾病,也搭建了一座理解与信任的心理桥梁,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