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科医生手记在儿科急诊的小裁判角色——如何平衡孩子与家长的争执

在儿科急诊的繁忙中,我常常扮演着“小裁判”的角色,穿梭于哭闹的孩子与焦急的家长之间,努力寻找那把能平衡双方需求的“天平”。

“医生,他明明没摔跤,为什么说腿疼?”一位母亲紧握着孩子的手,眼神中满是疑惑与不满,而孩子则在一旁,泪眼汪汪地指着膝盖,仿佛在诉说着无声的委屈,这时,我成了那个“裁判”,不仅要倾听孩子的描述,还要观察其肢体语言,甚至要理解家长因爱而生的急切。

儿科医生手记在儿科急诊的小裁判角色——如何平衡孩子与家长的争执

我深知,孩子的表达往往不准确或带有夸张成分,而家长则容易因担忧而过度解读,我运用我的专业知识,结合细致的体格检查,像一位公正的裁判,分析可能的病因——可能是生长痛、关节滑膜炎,甚至是心理因素导致的“假性症状”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我不仅是治疗者,更是沟通的桥梁,我耐心地向家长解释每一种可能性的原因、症状及处理方法,同时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,在这个过程中,我学会了如何“裁判”,既不偏袒任何一方,又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恰当的关注与治疗。

当孩子被妥善安置在病床上接受治疗,家长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,我心中那份作为“小裁判”的成就感油然而生,这不仅是技术与爱心的结合,更是对“医者仁心”最深刻的诠释。

相关阅读
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