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儿科诊疗中,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:孩子因病痛而哭闹,家长则焦急不安,医患之间的沟通往往因此变得紧张,这时,引入“教练式沟通”的概念显得尤为重要。
教练式沟通,并非简单的指令下达,而是以鼓励、引导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交流,作为儿科医生,我们可以这样实践:
1、建立信任:通过温暖的笑容、耐心的倾听和同理心的表达,与孩子和家长建立信任的桥梁。
2、设定目标:与家长一起设定孩子的健康目标,如提高免疫力、改善饮食习惯等,让家长成为孩子健康管理的“伙伴”。
3、鼓励与赞美:在诊疗过程中,多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和赞美,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对病痛的能力。
4、引导式提问: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家长思考孩子的行为习惯、情绪变化等,共同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。
5、行动计划:与家长一起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,如定期复查、家庭护理指导等,确保孩子在家的康复环境安全有效。
教练式沟通不仅促进了医患之间的理解与合作,更是在无形中教会了家长如何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“教练”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共同见证了孩子的成长与进步,也深刻体会到了作为医生的价值与喜悦。
添加新评论